close


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工藝DIY-名牌鎖圈

 這次遊白米是和小姪子們一同前往,為了不〝漏氣〞做阿姨的我...可要事先好好的做一下功課才行呢!關於..白米地名之說總共有三個,夏爾比較相信第三個之說!像民間故事般的傳說又有警惕世人的作用呦!


(照片來源取自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相傳~仙人為了辛勤終年仍苦無收獲的白米甕(白米的舊地名)地區百姓,便在山腳下擺了一個石甕,每天會自動湧出每戶居民一家老小所需白米獲得溫飽;然而一位貪心的居民,為多得白米,於是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鑿開石甕,那知道裡面卻甚麼都沒有。
   傳說中醒覺世人:自助人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知足常樂。去私慾,才能細水常流。也為族群遷徙的艱辛及道出互助合作才能生存發展,共創繁榮。(資料擷取自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白米社區」位於宜蘭縣蘇澳鎮 的東南方,舊稱「白米甕」在日據時代和光復初期,白米社區是發展甚具規模的木屐產業,隨著木材資源的貧乏及工資高漲等因素下,木屐幾乎已經被塑膠鞋取代,原本風光的木屐產業,也只留在老一輩人的腦海中成為塵封的記憶了...

 「白米社區」曾因出產白色礦石而輝煌一時,「白米社區」之名也是這麼來的;因蘊藏了豐富的礦產..因此..社區內集結有不少家的礦石加工廠,居民們每天都在塵土風揚的地方過生活,幾乎看不到綠色的草、綠色的樹..在無能力改變之下粉粉搬離了社區,後來因環保意識抬頭,居民們開始爭取自己的權力,便和工廠們協商後,工廠對於社區發展也給予財務上的幫助,漸漸的改善居住的環境,如今更開闢一條可供大卡車行駛的道路,以後「白米社區」再也看不到大卡車蹤跡了...

 在84年「白米社區」開始接受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社區的自然環境資源豐富..但是要決定以那種資源做為主題呢?歷經無數次的討論以後白米決定要恢復以前風光重拾老本行---木屐...經過居民和社區協會及木屐師傅們的努力下營造出代表著「白米心、木屐情」的白米木屐村。(資料參考來自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提供讓遊客可以玩耍的協力木屐,考驗一下大家的默契...很好玩的呦!

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們...玩的時候要像我們一樣拖鞋,這樣才不會把木屐弄髒喔!

 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是免門票的、採預約制、提供免費導覽解說...為了不讓每個來白米木屐村 的遊客等太久,館內的導覽解說是很準時的,記得要遵守預約時間,另外也要記得到服務台報到和索取入場號碼,報到完後有多餘的時間就可逛逛附近的商店..


早期製米機器


可愛的人偶娃娃

 白米木屐村 主要參觀及導覽解說幾乎都是在主館-白米木屐村文化館,館內共三層樓,三樓-社造圖書咖啡館,二樓-木屐工藝坊..介紹木屐製作及手工藝品,一樓為木屐展售品..也可體驗穿上木屐走路時..是什麼樣的感覺,整個活動時間約30-40分鐘左右,若想體驗DIY的朋友們可前往DIY工藝教室呦!


社造圖書咖啡館

 導覽員先帶著我們到三樓看影片,三樓雖然有咖啡機的設備,但不知道平常是不是真的可以來這裡看書喝咖啡呢?
 影片大致上是簡單的介紹白米社區的改造,影片中有位木屐師傅可說是白米社區的風雲人物之一,這位師傅的名字是陳信雄師傅,為什麼是風雲人物呢!因為陳信雄師傅發明了可廋身又對身體佳的罰站木屐按摩木屐,下篇就帶你們來看什麼是罰站木屐按摩木屐...

看完影片後我們來到二樓的木屐工藝坊

別小看導覽員手上的木頭,這不大不小的木頭...是製作木屐的重要材料呢!一般來說,一塊方形木塊會鋸成兩個木屐原木,主要是確保這對木屐的顏色與紋路不至於差異太大,接著再以鉋子鉋成腳板的模型,沾水並用砂紙用力整修,再以鉋刀鉋平表面、菱角或屐根,最後漆上油漆及屐面,再裝釘屐耳,一雙木屐就算大功告成囉。

看著師傅鉋著木頭,看似簡單輕鬆其實並非如此...

 看我鉋的樣子就知道了,這真是太難了...有句話說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呀!師傅給你一個「讚」!以往木屐師傅在產能高峰時,一天幾乎要做一百雙木屐,因此,來到木屐工藝坊,如果不想要買現成的木屐,還可以請老師傅幫你量身訂做,這也是白米木屐村文化館 的一大特色呢!

 ㄟ...怎麼會有一個名字..「江某樹」刻在木頭上呢?(心裡滿是?????),後來聽導覽員說是木頭的名字,在日治時代常用「江某樹」製作木屐,如今「江某樹」逐漸稀少目前已受到保育,所以現在大多數採用檜木來製作木屐且耐穿的程度比「江某樹」好!

但是「江某樹」到底長成什麼樣子呢?基於夏爾的好奇心...回家後我..google一下...和大家分享我找到的資料


「江某樹」(照片來源白米社區)

 「江某樹」在生物學上屬於五加科的常綠喬木,由於兼有輕巧與堅固的特質,常被用來作生活用木製品的原料,除了木屐,過去的便當盒也都是用它做成的,其實江某是台語「公母」的諧音,因為該樹種雄花與雌花在開花時十分相似,難以辨別,所以稱之江某樹。
   「江某樹」非常適合作木屐,對當地發展木屐產業頗有幫助。當時地方流傳一句諺語「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柴,山林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雖然木屐深受當時的日本人與台灣人喜愛,但是因為日本人對林木資源管制卻十分嚴格,木屐師傅必須冒著被查緝的風險入山砍伐林木,這也反映了當年的歷史現實。(資料擷取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另外還有一說台語「江某」與「公母」發音相似,日治時代流行穿木屐,而木屐用江某的木頭做材料,兩腳的形狀大小相同,不必分左右腳,台語說木屐「沒公沒母」(或「有公有母」),後來就把木屐的材料樹叫做「公母」,台語的「公母」翻譯成國語變成「江某」。(資料擷取自大張的旅遊、管理綜合性的部落格)

由於早期的濫伐..大多數的樹種都已看不到了,我們應該減少砍伐樹木..多種植樹...讓大地生生不息!

接著是電燒工藝,這位美麗的師傅可說是館內最年輕的,她的名字是作蔡心怡師傅,曾使用彩繪木屐參加全國美術比賽高中普通組平面設計類得到甲等獎。

跟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電燒,看起好很簡單,但是要讓每個圖案都美美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喔!那力道及時間得要掌控的得宜才行!

 「電燒」畫法,指的是利用燒焦的方式,在木屐上燒出花紋的技術,運用不同力道創造出深淺顏色;燒筆的燒頭在5秒內可達高溫,鐵絲形狀也可自由調整,尖型的鐵絲頭可拿來當作筆頭書寫,或者創造流利線條,而方形鐵絲頭則發揮更高,斜書畫出粗細不同的線條,另外燒出喜歡的圖樣之後,也可以自由彩繪。

是不是很可愛的作品呢!後面還有其它彩繪木屐DIY工藝館體驗..等著你~「遊趣宜蘭」 蘇澳白米木屐村文化館-下~待續

arrow
arrow

    夏爾 - 宜蘭民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